各位访客大家好!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王宁 东风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,希望对你有帮助
古代诗词中獭祭一词有何典故?
陆宗达、王宁在《古汉语词义答问·说“祭”字》中曾有“獭祭鱼”即是獭“杀鱼”之说,认为:“獭性残,食鱼往往只吃一两口就抛掉,捕鱼能力又强,所以每食必抛掉许多吃剩的鱼。
人们指堆积故实为‘獭祭’,即取堆积残余之意。”对此,钱剑夫先生却不以为然,他在《“獭祭鱼”非獭“杀”鱼说》(见1999年9月 4日《文江读书周报》)一文中认为陆说“甚新,然甚疑之”,并引《大戴礼·夏小正》和《礼记·月令》证明,“皆无释祭为‘杀’者。则陆所言,于古无证,创说也无可据之理”。钱剑夫先生虽然否定了陆说,认为“獭祭鱼”非獭“杀”鱼,但也未能指出“獭祭鱼”中的“祭”到底作什么讲。其实,说“獭祭鱼”为獭“杀”鱼,是前人早有的意思。不仅有“祭鱼”,而且还有“祭鸟”、“祭兽”之说。古代诗词中"獭祭"一词,最早出现于《礼记·月令》獭祭,又叫 獭祭鱼;《礼记·月令》:"东风解冻,蛰虫始振,鱼上冰,獭祭鱼"。獭,是一种两栖动物,喜欢吃鱼,经常将所捕到的排列在岸上;这种情形很像是陈列祭祀的供品。所以称之为獭祭鱼、或獭祭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